有相分且持观念论的就是唯识学派。
[45]此后不久,大约在1668年底或1669年初,他在《至公宗教推证》第一部分的第一章中便将充足理由原则明确地表述为如果没有理由,就不会有任何一件事物存在(Nihil est sine ratione)。[37] 参阅G. W. Leibniz: Die philosophischen Schriften 1, Herausgegeben von C. I. Gerhardt, Hildesheim: Georg Olms Verlag, 2008, p.71。
他在写于1671年末的一篇题为《关于由现象得出有形事物本性的推证的一个例证》中明确指出:事物这个词,我们指的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从而也就是那些能够理解的东西。无论是编者和译者与所编所译对象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时空间距,还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著作的极其繁多和零星,都给我们的选编和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虽然因此带来厄运,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所有这些内容在论实体的本性和交通,兼论灵魂和形体之间的联系的新系统这样一个副标题中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了。而从中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莱布尼茨早期形而上学不仅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即使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莱布尼茨后期形而上学的著作也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反对原子论,主张物质(或广延)无限可分这一点上,笛卡尔与莱布尼茨并没有什么两样,[21]但他们由此出发却走向了两个迥然不同的方向:笛卡尔因此而根本放弃了对有广延的物体(物理学的点)的考察,沿着形而外学的路径,从人的理智出发完全走向了抽象的概念论(数学的点),而莱布尼茨则坚持对有广延的物体(物理学的点)进行深入考察,遵循形而中学的路径,最终引申出了个体实体(形而上学的点)概念,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实体(单子论)学说。莱布尼茨指出:既然上帝首先创造了灵魂或其他和灵魂同类的实在单元,而一切都[应当]从它(灵魂或单元)里面产生出来,就其本身而言完全是自发的,但又与外界事物完全符合,则我们所谓的实体之间的交通以及灵魂与形体之间的联系也就很容理解了。天地万物都有生命,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们都要顾惜。
在自然世界,阴阳二气交感出现了风雷电雾雨雪雹霰等气候现象,出现了毛虫、羽虫、介虫、鳞虫等类动物。经验世界每一具体的人,其职分不同,所施予的爱不能无差等。但人见到不同类的鸟兽的哀鸣觳觫(恐惧颤抖),也会产生不忍之心,这是他的仁德之心与鸟兽合为一体了。一方面,心即理表明此知行本体自身即为立法原则,赋予了事物以道德秩序与准则,所以要认识这个道理,要行这个道理,无需外心以求理,只需求理于吾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行统合于人的本心。
《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大戴礼记·易本命》: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3](下册,P1392-1393)。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荀子·王制》: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8] 天下本来就是一家,天地就是我们的祖宗父母,在天地这个大父母的怀抱里,众人与生灵万物不再是与人无关的孤独的外在者,而是与我血脉相连的一体同胞的兄弟,是吾人可亲的至交好友,故尊高年、慈孤弱,对那些疲癃残疾、惸独鳏寡、颠连无告的同胞兄弟,我们施以援手,爱护之,拯救之,是我义不容辞之责任,亦是我对天地父母的尽职尽孝。
《孟子·梁惠王上》讲到,齐宣王见到牛被牵去杀了,以其血衅钟。孔子是天人合一的倡导者,这里的天,既是信仰的对象,终极关怀的存在,具有至上神灵意味,又是自然之天,生生不已的自然宇宙。程颢认为,人的良知良能或仁心是活泼泼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对动物遭受痛苦的不忍,虽然不同于对人的不忍,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有对人遭受痛苦的不忍,自然会引发出对动物的不忍,这是仁心的自然拓展。
私自用智,人欲横流,必然戕害他人与自然万物,破坏万物一体这个生命家园。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张载、程颢是王阳明生命关怀与生态智慧的直接源头。
[7](P354-355)蒙培元在这里对阳明学良知主宰的解释是十分正确的。良知主宰天地万物,这所谓‘主宰不是控制、征服自然界,正好相反,是使自然界沿着‘生理的方向‘生生不息,发育流行。[9](上册,P15)在大程子讨论仁的话语中,《识仁篇》最为著名:学者须先识仁。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当然,仔细推敲,齐宣王这里对牛的同情其实有两个内涵:第一,人是世界上唯一的道德主体,杀生并非善举,人接触到动物的痛苦必然引发自身的内在道德反思,齐宣王的不忍之心里面必然包含属于主体道德反思的内容。人类如果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完全按照自身的利益滥用生态资源,透支子孙后代的栖身之地,势必失去自我本性,误入迷途。
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阳明承认了植物、动物乃至整个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权利,取物以德,其实这正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按我们今人的看法,对自然万物的取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对动物的爱,也是不忍之心的推广。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
[3](上册,P615-618)该篇承认天地间一切生物是一个整体的自然世界,此外还有礼乐仁义的人文世界,而天地阴阳神灵则是这两个世界的根本源头。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这就是人可以以仁德之心对待万物。王阳明讲,明明德是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天地万物一体之用,由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乃至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由五伦的推广,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阳明心学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 其道理合如此。
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
阳明说: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必有之。[10](上册P108) 阳明讲的良知上的自然的条理就是差等之爱,亲亲、仁民、爱物,是有差别的。
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农业社会的人事条理自觉与自然条理相吻合。
为什么人类可以取用万物?阳明回答是良知上的自然的条理。仁乃众德之源,其中具义、礼、智、信诸德。